你們家有沒有祖傳的食譜?就是那個媽媽從外婆或奶奶以及她們的母親或婆婆那兒接手,在你們家餐桌上時不時出現,想到時會說好久沒吃那個了的媽媽的味道。

 

我們家媽媽,不是我在說她壞話,做菜的手藝實在是不太出色,但身為單親家庭的職業婦女,哪有什麼閒功夫管菜燒得好不好,餵得飽兒女就謝天謝地了。外婆是縣長的女兒,加上接近170的身高,是從小進籃球校隊的運動健將,女紅家事不用插手也沒有興趣,隨外公來台灣後,很長一段時間家裡有請專人照顧伙食,於是倒也沒什麼心思在料理上講究。

 

生長在這樣家庭裡第三代的女兒,長大後居然會對料理產生興趣,甚至進了食譜出版社與餐飲業工作,十分令家人意外,不知只是本身貪吃還是一種彌補心態

 

直到現在,每每看到人家帶來自己媽媽包的棕子做的月餅燒的魚肉,或者偶有朋友得意的聲稱餐廳做的料理不如自己媽媽做的好吃時,還是覺得新鮮有趣。

 

不過,要說起媽媽或外婆的拿手菜的話,仔細想想,到是有幾個味道慢慢從記憶底層浮現。

 

第一個是燻魚。

 

外婆還在時,每逢年節,家裡一定會準備燻魚,燻魚,在製作過程裡一點也不沒用到煙燻,只是我們家任性的硬要稱它為燻魚。就像我小時候以為粉絲叫做「麵線」,媽糾正我,於是我們改口叫它「不是麵線的麵線」。

 

後來我才知道,燻魚其實是江浙一帶的家常菜,作法有點類似日式南蠻漬,把草魚(或選任何不多刺的魚)切薄片後直接丟入鍋中炸酥黄了,浸在外婆的祕方醬汁裡。每回做這道菜,外婆必在廚房裡指揮三軍,炸魚的火候啊、醬汁的調配啊,彷彿只有自己動手才放心,所以現在問起媽外婆的祕方醬汁怎麼做,她也老說,那醬汁啊,學問可大了其實是因為幾乎都是外婆在調的,她記不太得

 

炸魚的香味、醬汁燒煮時空氣裡鹹甜微辣的味道、酥脆的外皮浸入醬汁時的滋滋聲響、以及看到外婆和媽做這道菜就表示即將過年的節慶感,不用煙燻的燻魚裡盈滿了興奮的心情,也應該是這些,燻出了它獨特而深刻的滋味。

 

問外婆為什麼過年要做這道菜,除了年年有餘的意涵,她說因為初一初二不下廚,燻魚除了剛做好香酥可口,冷藏後更入味,而且懶得燒的話冰冰的也好吃,如果做多了,冷凍起來還可以放更久原來,這麼好吃又符合我們家實用風格的料理,難怪外婆和媽年年必做。

 

 

 



      

不用等到過年,另一個秋冬就吃得到的好味是刈菜飯。

 

刈菜就是芥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長年菜。長年菜的由來據說是古早農家長工常在秋收後再向地主租借農地栽種芥菜自用或出售,是取長年工作後苦盡甘來的意涵。

 

把大蒜爆香炒豬絞肉,加入切段的刈菜炒至半熟,再加入洗淨的米翻炒一下,即可盛入飯鍋內炊煮。因為菜會出水,使用大同寶寶電鍋的話,內鍋的水要放少一點。接下來是淋醬的部份,大蒜爆香後關小火,從鍋緣淋嗆一圈醬油,沸騰即可起鍋。剛煮好熱騰騰的米飯,淋上蒜香醬油,配上刈菜特有的微苦入口,最是美味。幾年前去上海吃到大受好評的上海菜飯時,立刻懷念起我們家的刈菜飯。而且,是了,當時我是也曾驕傲的聲稱我們家的刈菜飯好吃多了。

 

我想,所謂的「好吃」,其實是「合味」吧。品味極其主觀,米其林的星星料理也不是人人都有鑑賞能力,合味才是關鍵。

 

合味是因為對到了從小習慣的鹹淡苦辣,或者,對到了美好記憶連結的那個點,是在一陣熟悉的馨香中,想起那時廚房裡,一家二個女主人和貪嘴好奇的女孩,家常著的話語隨著蒸騰的白煙飄起,又散落,和著香味,揉進記憶裡。

 

如果沒有名貴珠寶萬貫家產,就以食譜傳家吧。最好某些頁面還沾著麵粉或油漬,浮貼著不知哪本雜誌報紙上剪下來的食材計量,長年翻閱受潮起皺的泛黃紙頁,代代以不同的字跡手寫著比例調整與心得。

 

那會是多麼豐富繚繞的滋味,堆畳出厚厚一個家的重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菲 Tsa 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