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回家,才走到房門口,媽就拉開冰箱現寶。(對,我家廚房是開放式的,我房間門一打開就是廚房,晚上偷吃東西十分方便。)
「看,X阿姨送的窩窩頭。」
沒看過窩窩頭的我很好奇,更好奇的是媽幹嘛這麼興奮。不過就是個中間有洞的雜糧饅頭。…還有,那不是老早前新聞裡團團、圓圓吃的東西嗎?
直到週日在家吃飯,媽把窩窩頭蒸了吃,一邊開心地回憶「以前我們小時候,婆婆會自己做窩窩頭呢。」
「婆婆會做窩窩頭!」我們家女人們不都廚藝不精嗎?
「對啊,公公教的。」
我這才知道,原來外公是我們家的大廚,外婆會的料理幾乎都是外公教的。
窩窩頭是北方人的雜糧,想來是外公的家郷味了。看著手中土黃色澤不起眼的窩窩頭,我也像媽一樣珍惜地再咬一口,嗯,似乎不這麼平淡無味了。
外公是河北人,有著厚實身材,和不太像北方人的中等身高,與高瘦的外婆站在一起有那麼點像美味關係中的Paul & Julia。記憶中的外公喜歡蒔花弄草,書法寫得好,總是揚著八字眉笑咪咪,即使被外婆唸也不會發脾氣。一邊咀嚼著紮實富咬勁的窩窩頭,想像著在媽記憶中描述的虎尾糖廠眷村,好大一片院子種著蕃茄、木瓜、柚子、芒果、芭樂還有免子跑跳,中央的木造平房中,廚房裡年輕時的外公正使勁和麵糰的模樣,身旁應該是外婆吧,還有扒著門框盼著快點開動的,小小的媽和舅舅。
←記憶中的外公。
窩窩頭是玉米粉、黃豆、蕎麥等做的雜糧粗食,天寒地凍的北方人發明的耐放存糧。高纖厚實的口感,得細嚼慢嚥才不會噎著,也得是細嚼慢嚥才能細細體會它的風味,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樸實性格,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粗獷氣息。
有闊三角錐和圓柱形兩種外形的窩窩頭,為了方便快速蒸熟,底下都有個孔窩,窩窩的名稱就是來自這裡。我還以為那孔是為了填入某種美味的餡料,想著下回如果當早餐的話就拿新買的藍莓醬和cream cheeze試試,晚餐的話加肉醬應該也不賴。反正慈禧都可以亂做了。
慈禧的故事是這樣,據說慈禧太后在義和團之亂逃難時第一次嚐到窩窩頭,回到北京重掌政權後,十分懷念當時的滋味而命御膳房仿製,而苦命的御膳房幾經嘗試後終於讓主子點頭的窩窩頭們,是使用粟子粉和各式五穀雜糧的精巧尊爵版,被慈禧命為「八寶窩頭」,霎時從尋常百姓貴為御膳之列,但早已不是當時的庶民滋味了。
那麼,我那天隨意嘗試而做成的筷套也來給起個高貴的名字吧,粉嫩嫩的「春捲格格」。雖然在冬日裡出現有點不合時宜,與慈禧不同,我們格格心胸寬大,特喜歡英倫風格花樣與蕾絲,樂天開朗而且環保愛地球。格格中央的空位也可以包捲任何內餡,筆啦、筷子、彩粧刷具都好,翻過來還可以當鍋墊呢!野餐時帶去,搭在窩窩頭旁邊是不剛好一對寶啊。
留言列表